校友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校友工作 > 校友活动 > 正文
博学匡时 逐梦“金”生
发布日期:2018-03-30 11:35:44   来源:立信金融-金融学院   点击率:

黄建锋,男,197311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学位,高级经济师。毕业于母校金融系金融专业,后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专业。现任中国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曾任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莆田分行行长、泉州分行行长等职务。曾获福建省金融五一奖状、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突出贡献一等奖、全省建行优秀工作者、全省建行优秀管理者、全国《建设银行》优秀撰稿人等。系建设银行“213”人才工程领军人才。我校1994届校友。
  

一颗改变的心:这是我的事业

一直任职于中国建设银行,历炼过总行、省分行、地市行和城区支行等四级金融机构,履职过资金管理、信息系统运行、财务购建、利率管理、综合管理等工作岗位。

现供职的中国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是当地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贷款、中间业务收入、对公对私客户群体等主要指标在当地均占先占优。这种优势依赖于几十年的积累,在机构的发展和成长中找到自己的足迹和身影、空间和位置。可以参与这个过程、见证这个过程是幸福的。当然这种成功也是集体和团队的成功,人生需要独秀,更要为别人喝彩,为团队喝彩。

在机构的成长中,也体味着个人职业生涯的变化,感受着个人职业生涯的成长。职业生涯有过切换,职业内容也在切换,重要的是,要勇于接受变化,勇于接受挑战,保持拥抱变化的心,努力做到最好。回味过往的职业经历,不同层次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岗位有不同的体验。比如,在总行需要学会规划和统筹,在网点支行则必须善于点滴的服务。个人体验最深刻的则是,省分行与二级分行的轮流切换。

最初的职业生涯起步于城区支行,虽然时间不长,但这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培养了我对建设银行的认识和感情,也培塑了良好的职业习惯。

在城区支行工作一年多之后,调动到了省分行,这是职业生涯的第二阶段,一步一步地由科员、业务副经理、业务经理、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成长为总经理。这个时期,我由一个职业新人逐步成长为部门专业人士。在这个期间参与了综合经营计划编制、主要考核体系设计、财务资源配置方案制定、中间业务和创新推动、利率和服务价格改革等专业工作。在主持计划财务部工作的时期,福建建行KPI和等级行评定一直稳居全国建行前六,是综合考评最好的时期。

职业生涯的第三阶段,由省分行到二级分行任职,由省分行部门负责人转型为地市分行经营管理者。在莆田分行,在全行努力下,当年实现超越发展,主要业务指标在当地四季实现了第一。在主要考核体系中,等级行考评进入一类行,KPI考核历史上首次获全省第1名,市政府银行支持经济考评第1名,莆田市文明行业服务指数测评第1名,等等。这段时期让我学会,在一个二级分行在经营与发展遇到暂时性困难时,如何依靠团队与员工,借势上级行与地方政府,实现反超与超越。在泉州分行,这是福建建行系统规模最大的分行,我在更大的平台锻炼。到任当年实现了存款新增、贷款新增和中间业务收入等同业第一,稳定和巩固了在当地的竞争力。在2015年,存款日均新增四行第一,份额超70%;贷款日均新增第一,份额超50%;中间业务收入第一,份额超40%;不良贷款率四行最低;对公对私客户指标新增和总量四行第一。

2016年到今,是职业生涯的第四个阶段,担任省分行副行长和党委委员。分管财务会计、零售、渠道和电子银行,等等。

一条执着的路:这是我的学术

学术追求与理论研究是一种兴趣和经历。我是福建省金融学会理事、福建省银监局特约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率政策、货币市场、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等。作为主要参与人之一,《利息理论的深度比较与我国应用研究》和《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央行基准利率问题研究》等2项课题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

长时间的学习、实践与研究,渐渐沉淀为文字。我已在国内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利率市场化后中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商业银行利率定价与价格策略》、《利率投资——中国金融业21世纪的现实抉择》、《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管理》、《利率管理》等专著5部;在《财经问题研究》、《金融会计》、《现代商业银行导刊》等经济类期刊和《中国证券报》、《金融时报》、《中国经济导报》、《经济学消息报》等报纸刊发各类经济金融论文、市场评论等150多篇,获得省级以上论文奖20多次。

在这些研究中,利率无疑是长期关注和持续研究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极为重要,这是因为利率既是连接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纽带,同时又是联系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中介。它影响着一国的储蓄、投资、货币供给和需求以及产出和国民收入的变动。通过利率与汇率的联动,它不仅对一国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还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广泛的影响。这种基础性和关联性影响决定了利率问题的重要性,因此,长期持续的研究,连续出版的五部专著均与利率关系,涉入到利率定价、利率投资、利率市场化、基准利率建设等诸多方面。在2016年,我担任《中国现代市场利率通论系列丛书》副主编,这是一部实则独立成书又连属成套的一部丛书,每一册中名均含有“中国”、“市场”和“利率”三个关键词语,尽显书中宏旨,作为诠释我国市场利率管理和体制改革实践的学术著述,这套丛书广涉诸家,旁求博考,并自成机杼,为金融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和贴近现实的理论参考。

理论研究是一项必须忍得住寂寞的事业。坚持理论研究,一则是因为兴趣与热爱;二则是理论研究是金融职业生涯的“厚土”,可以让人走得更扎实更深远。对于有兴趣研究的同学们建议:一是持续研究,研究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也是不断出新和创新的过程;二是专题化,术有专攻,研究有专题,不求全求大,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课题上成为专家。

一份成长的美丽:这是我的大学

大学生涯是美丽的,每一份片断都刻印下成长的足迹。即使伤过的心,流过的泪,错过的人,多年以后想起都是那么美丽。所以建议同学们,珍惜大学的时光,努力去燃烧自己,去绽放自己,积极去尝试你心中的梦想,去远足、去疾行、去淋一场雨,去谈一场恋爱......只要无伤伦理、无伤道德、无伤法纪。

   我也一直怀念着大学的美好时光:记得大一的军训。划一的步伐、雄壮的口号,青春染红黎明中的朝阳,这大学第一抹青春靓丽的风景。记得大二的学农。秋阳暖熙,风吹稻田,稻穗在身后一片一片倒下,一起品味着春华秋实的喜悦。记得大三的实习。带着即将迈入社会的些许不安和莫名喜悦,每日返往于学校和外滩,渐渐蜕去学生的气息,换上上班族的行装。

对于学校教育,我一直充满着感恩的心情,大学的学习让我的职业生涯和学术生涯有了坚实起点。母校在金融业界拥有权威和感召力,老师严谨的学风和专业的素养、同学们的勤奋努力与执着专业,一直感染着我,让我受益非浅。母校的一些气质,比如严谨、善学、自律、谦和、积极、创新、稳健,等等,也融入我们的言行。对同学们建议是,学会专心、专业和专注;学会感恩,学会学习;在校期间,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建立思维的逻辑与框架,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等。

一种平衡的生活:这是我的角色

生活有多种角色,有多种可能,有多份精彩,我提倡生活的区块化和平衡性:

可以是职业经理人。金融业是一个有激情有创新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中有挑战更有创造。坚持一份职业的精彩,做一个专业的人,保持随时出发与随时离开的自信与力量。

可以是理论研究者。金融业是一个急剧变化和快速创新的行业,这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无数实践的可能,这更显出基础理论的重要。行稳至远,学会用理论来指导和思考实践,用实践来印证和丰富理论,这个反复的过程可以让人不再简单停留表面,而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本质中更好地把握趋势和可能。理论研究的简单和单纯,可以让我们少一些困惑,多一些清醒。

可以是周末,那个送女儿去上家教课,在门口安静等候的父亲;是异地深夜返家,在屋门口轻身一探的父亲。长期在异地工作,与家人分居两城,这更让我享受和珍惜着周末家庭的生活。

一个全新的视角:这是我的银行

当前,宏观经济趋稳、金融监管趋严、同业竞争加剧、跨界竞争演变、金融科技迅速发展、金融消费习惯急剧变化,等等,我国金融业己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商业银行不仅与银行同业竞争,也与非同业金融机构竞争,更与更多第三方竞争。这是一个全维全景的竞争,在这个过程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也有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可以做的就是,开放的心态接受变化,以竞合的心态参与竞争。

分管零售业务,更是深刻感受到这种变化,在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与跨界竞争的深入格局下,客户金融习惯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些客户在迅速离开银行。我认为,不是客户离开银行,而是现在一些客户还没有真正走进银行,这正是银行挑战也是机会。要深刻认识到客户需要的不是银行,而是金融服务;客户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金融服务,而是更好的金融服务。必须从客户角度思考和反思银行服务,必须由“这是我的客户”变为“这是我的银行”,把金融服务定制成客户的解决方案,打造成为客户心中“我的银行“。这种探索和努力是一个方向也是必然,在当地五大国有控股银行中,建设银行储蓄存款规模最大、定价成本最优、客户群体数量最大等的综合竞争优势,更愿意进行这种探索和实践。

感恩母校,祝福母校。会继续关心和关注学校的未来。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