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0日晚,金融学院通过腾讯网络会议,召开了大数据征信与信用风险管理创新专题研讨会。学院部分领导及教师出席研讨会,会议由刘晓明副院长主持。
刘晓明首先对参会老师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学科交叉已经越来越明显,传统金融理论研究的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大数据背景下金融科技创新的趋势,新技术、新方法在金融研究中如何应用,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前面已经给大家转发了北大黄益平教授在《管理世界》2021年第2期上发表的论文《大科技信贷:一个新的信用风险管理框架》,这篇文章对信用管理发展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指引作用。希望与会老师能借此机会讨论交流、踊跃发表意见、提出建议、集思广益,探讨大数据在信用管理学科和征信领域的应用,以及大数据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以紧跟学术发展前沿,加快推进学院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服务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会上,张红、刘郭方、黄燕、黄旭成、焦武、常维、尚朝阳、魏玮、周珊珊等老师先后发言,他们围绕大数据征信热点问题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张红认为大数据征信是未来征信行业的发展趋势,与传统征信相比,大数据征信覆盖了更为广泛的人群,数据收集和处理效率有较大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防范了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为普惠金融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但仍存在数据质量问题较低、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刘郭方指出隐私保护问题可以通过数据库加密解决,目前已有一些公司使用,但这一方法同时会造成数据垄断,业务平台间无法共享,推进数据市场要素化后是否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金融机构在征信上更具竞争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黄燕指出征信主要分成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两块,而征信产品到底属于公共产品还是个人产品,信用信息到底如何界定,如何落实征信业务管理办法中最少和必要的信用信息采集原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黄旭成认为经济形态的演变实际上同时伴随着信用体系的演变,未来经济形态趋向于共享经济这种形态,共享经济的基础实际上是以信用体系为基础,基于大数据的信用体系的发展,是否会使共享经济形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主流模式,是我们可以探索研究的问题。焦武认为大数据征信的关键在于信用数据掌握在谁手中,为谁所用,需要清晰的法律上的界定。常维、尚朝阳就如何将传统金融研究与新技术或者新领域相结合,形成交叉研究成果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魏玮分析了数据智能背景下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驱动了金融的创新,最终又落在金融服务的创新上。周珊珊分享了自身关于评级膨胀问题的一些见解和研究进度。
最后,刘晓明进行了总结。他指出,这次科技金融学科方向团队发起组织的研讨会效果非常好,大家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少老师已经在大数据征信、信用风险管理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他鼓励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研讨会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参会老师均感到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