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科研 > 科研动态 > 正文
学术成果 | 我校教师缪蛟在《世界经济》发表学术论文
发布日期:2025-05-24 09:36:06   来源:立信金融-金融学院   点击率:

我校金融学院缪蛟博士及其合作者撰写的文章《环境规制、环保投资与资源重配》在国际经济学领域中文期刊《世界经济》上正式发表。该文建立企业异质性理论模型,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了环境规制如果通过影响企业环保投资决策,改变整个市场的资源重配。

作者简介


缪蛟,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金融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绿色金融。发表多篇SCI论文,曾获第二届中国环境经济学论坛优秀论文奖、上海市超级博士后,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开放中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问题研究》(23ZDA05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贸易开放一般均衡下全光谱生产要素收入结构的量化研究》(72273035)。

文章介绍

“环境规制如何发挥作用”是环境经济学的核心议题之一。Levinson (2009)提出,环境规制通过降低行业污染强度显著减少污染总量(技术效应),是环境规制发挥作用的最重要机制。但其内部机制却长期未解,被Cherniwchan & Taylor (2022)总结为技术效应的黑箱,是环境经济学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挑战。

此外,环境政策对企业行为的差异化影响已被广泛关注,但目前文献尚缺乏一般均衡模型的系统分析框架,无法预测环境政策效果的异质性对于整个经济均衡的影响。

本文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理论空白。该文从异质性企业环保设备投资决策这一视角出发,主要贡献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本文打开了技术效应的“黑箱”。 研究发现,行业污染强度下降源于两种效应共同作用:一是企业污染强度普遍降低(个体污染强度效应);二是高污染强度企业市场份额下降,低污染强度企业市场份额上升,市场份额重新分配(资源重配效应)。

第二,本文建立一个综合企业生产、污染排放、环保投资的异质性企业一般均衡模型,探讨环境规制变化对于经济体污染排放的影响和渠道。这一模型为环境政策效果异质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

第三,本文还设计一种新的量化计算方法,对“技术效应”进行分解。结果发现,“十一五”期间,各行业平均污染强度持续降低,“资源重配效应”和“个体污染强度效应”均有贡献。以2007年为例,资源重配效应和个体污染强度分别使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平均污染强度降低21.77%18.14%。对其他行业来说,资源重配效应对行业总污染强度下降的贡献均超过40%

  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为进一步推动行业污染强度的降低,政府应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或低息贷款等政策手段,降低企业投资环保设备的固定成本,提升中小企业投资环保技术的能力。此外,应加强对环保设备使用效果的监管,确保投资转化为实际的减排成效。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加速实现行业“资源重配效应”和“个体污染强度效应”,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分享到:
相关信息